昆山市交通工程試驗檢測中心有限公司
地址:昆山市開發區南浜路688號電話:0512-57725216
傳真:0512-57725216
摘要:“蠟瓶糖只要不咽,吃多少都沒問題”,這是很多商家喊出的口號。可這些所謂手工自制的蠟瓶糖,包裝上缺少生產廠商、執行標準、配料表等信息,是名副其實的“三無產品”。在律師看來,這類食品不僅違反《食品安全法》的規定,還可能侵犯消費者知情權。
鏈接:https://guancha.gmw.cn/2024-08/22/content_37515695.htm
來源:光明時評
所謂蠟瓶糖,就是以食用蠟作為容器,在里面填充果醬、巧克力、奶酪等各種口味夾心的一種食品。如果所用食材都沒有問題,制作過程保證安全衛生,這種食品不會有什么大危害。可正如有媒體之前報道的,有些黑心商家并不是都用食用蠟做容器,而是可能為了節約成本用工業蠟,這就會直接威脅到消費者的健康。
相關法律之所以規定要在食品包裝上留下必要信息,就是為了方便監管、滿足消費者知情權。商家銷售這種實為“三無產品”的“網紅零食”,用精美的畫面、忽悠人的話術一包裝,消費者可能就會放松警惕,被“網紅推薦”“純天然”“手工自制”這些宣傳所哄騙,意識不到其中的安全隱患。
這對于平臺和監管部門,都是新的考驗。不難看到,蠟瓶糖之所以能成為日銷上萬的“網紅零食”,離不開直播平臺等的助推。有些主播會在直播間現場制作或品嘗蠟瓶糖,新奇的畫面會吸引不少關注,主播的親身嘗試,也會給人造成食品安全無虞的錯覺。但很多人容易忽略的一個常識是,一個不安全的食品,主播如果只是少量服用,未必會立竿見影地表現出危害,而等有人被忽悠大量服用出現問題之后再去維權,往往就來不及了。
對于這些未必立馬就有大量受害者舉報維權的“網紅零食”,平臺是否能袖手旁觀?顯然不能。一些手工作坊自制的蠟瓶糖在包裝上缺乏標簽和說明,本身就不符合國家的食品安全規定。放任這樣的“三無產品”在平臺暢行無阻地售賣,一旦后續造成消費者傷害,平臺難辭其咎。所以,平臺應該擔負起責任,把好第一道關,而不是睜一只眼閉一只眼。
另一方面,無論網上還是網下,避免“三無產品”大行其道都是監管部門的基本責任。對于監管部門來說,也有必要對主播帶貨“網紅零食”的銷售多予關注,對于一些已經涉嫌違法違規的行為,要及時出手,守土有責。作為一種已經非常流行的商業模式,帶貨給很多中小商家創造了市場機會,這是好事,但是在這個過程中也有很多人渾水摸魚,制造一些噱頭,把不健康、甚至有安全風險的東西加以包裝售賣。一旦某個商品變成網紅,其影響力還可能從線上蔓延到線下,從而讓更多消費者中招。監管的及早、及時介入,以及對消費者的盡責提示,將避免相關危害的擴大。